编者按:4月22日,青检讲堂举办第二十讲。参加全省检察机关数字检察业务骨干研修班的4位同志分享了学习心得。为进一步做好数字检察工作,现将学习心得刊登如下,以供学习交流。
大家上午好!作为“数字检察青年攻关小组”成员,我深刻感受到省检察院党组推进数字检察的坚定决心,也深切体会到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今天,我以“三个深刻转变”为主线,结合青海检察实际,分享所见所学所思。
一、理念之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以数据思维重塑法律监督格局
(一)顶层设计:数字检察是青海法律监督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此次研修班的举办,是落实最高检“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的“关键一跃”。在查庆九检察长与北京市检察院朱雅频检察长推动下,京青两地检察机关建立协作机制,形成“高端智库+实战实训+经验共享”的立体化培养模式。
青海启示: 青海地处高原,地广人稀、案源分散,传统监督模式成本高、效率低。而数字检察通过数据碰撞、模型构建,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跨越。例如,针对农牧区“死人领保”“重复参保”等民生痛点,若整合民政低保数据、户籍注销信息、银行流水,构建“异常低保发放预警模型”,可精准锁定违规线索,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
(二)思维突围:数据沉睡处,监督有盲区
北京市检察院田向红副检察长在首讲中提出的“数据即监督线索”理念令人深省。北京市研发的“幌子公司”法律监督模型,经过一年多实践,应用场景已拓展至医保诈骗、非法集资等领域,北京、河南、山西等多地检察机关筛查出“幌子公司”行政执法监督线索,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输出深层次法律监督效能。这印证了“沉睡数据=流失案源”的深刻逻辑。
青海痛点:过去,我省部分干警存在“重办案轻数据”“重实体轻技术”的思维惯性。例如,某州院及其辖区县级院联动,曾尝试构建传统村落保护模型,模型成型,但却因未能打通文旅、住建等部门数据壁垒而搁浅。此次培训让我们意识到,必须像“考古学家挖掘文物”一样深挖数据关联,打破“信息孤岛”。
(三)范式升级:从“等案上门”到“数据寻案”
海淀区检察院利用数字检察方法办案的数占总办案数的30%以上。这启示我们:数字检察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青海实践:针对我省生态保护领域非法采矿、盗伐林木等问题,可借鉴北京市检察院卫星遥感技术辅助数字检察经验,构建“三江源生态保护数字检察矩阵”,打通与省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大数中心的数据共享渠道,利用现有成熟AI模型通过定期比对卫星影像与林地、草地等登记数据,自动识别违法线索并线下核实公益损害情况后向行政机关发送生态环境类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实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监督。
二、路径之变: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推进,以模型应用赋能监督质效
(一)模型构建:从“单一维度”到“多维联动”
在实训环节,我们以西城区检察院“伪造健康证监督模型”为蓝本,优化构建了“机动车驾驶证体检证明监督模型”。经历三个阶段迭代:
1.初始阶段:仅调取医院体检数据,预计模型准确率50%以下;
2.优化阶段:引入交管部门驾驶证申领记录,准确率提升至70%;
3.完善阶段:关联残联残疾人信息数据库,准确率达91%。
这一过程印证了“数据融合度决定监督穿透力”的规律,拓展了我们的思路。
(二)协同机制:破解技术与业务“两张皮”难题
北京市检察院“业务+技术”双主官负责制给我们深刻启发。其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模型的成功,源于“检察官提需求+技术团队搭架构+业务专家验成效”的闭环机制。
青海方案: 建议推行“业务主导、技术支撑”模式:
1.纵向联动:省院统筹技术标准,基层院聚焦本地需求迭代模型。例如,黄南州院“有机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模型”可由省院提炼技术标准,升级为全省模板,服务打造绿色有机农蓄产品输出地建设;
2.横向协同:与自然资源、林草、公安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清单,明确“一数一源”责任,打通监督链路。
(三)实战检验:以“小切口”推动“大监督”
培训期间,学员们动手构建了6个监督模型并参与评比。
不管是“危险化学品违规储运”、“伪造证章模型”还是“校园周边餐饮安全”都是小切口推动大监督,保障民生、服务大局的模型。对我们未来的启示是——
青海重点:民生领域可构建“涉农补贴资金异常发放模型”,整合财政补贴数据、银行流水、家庭人口信息,筛查“一人多卡”“超标准领取”等问题;
生态领域可利用无人机航拍和传感器数据监测,再用AI进行分析,实现生物多样性领域预防性公益诉讼提质增效。
三、实践之变:从高原特色到青检品牌,以数字检察服务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一)夯实三大基础工程
1.数据治理筑基工程:建立三级院数据专员制度,推行“一案一数据包”工作法,破除数据壁垒;
2.模型培育燎原工程:筛选已上架的全国模型各条线筛查5个基础模型,在基层开展适配改造,推动一波今年的工作;
3.人才梯队锻造工程:推行“1+N”传帮带机制,要求这次各院参训学员3个月内培养本院3名建模能手,通过全省比武检验成效。
(二)聚焦四大重点领域
1.生态保护智能化: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全域监测体系,推动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升级;
2.民生保障精准化:针对农牧区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研发“一老一小”权益保障模型;
3.营商环境法治化:主动对接我省绿色能源企业、和外省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探索打通外省公益诉讼与本省碳交易数据渠道,在法院执行环节以认购我省企业碳汇形式达到外地公益诉讼生态修复,我省企业感受到检察机关助企服务营商环境的目的;
4.边疆治理现代化:探索在微信公众号以现有元宝等AI平台、结合青海师范大学研究成果设立汉藏双语智能法律咨询平台,服务民族团结进步。
(三)深化两项保障机制
1.数据共享机制:建立跨部门“负面清单”,除涉密数据外依法开放共享;
2.考核激励机制:将模型应用成效纳入检察官绩效考核,设立“数字检察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