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宁市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聚焦工作重点、理论热点、实践难点,持续在服务中心任务、体制机制改革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破难题,在创新检察生产力、提升司法办案质效等实务应用研究方面解新题,以高质量检察产品助力新时代检察工作开新局、育新机。2024年,共申报并被批准立结国家级、省级等课题6项,3篇文章在全国检察理论研究评选活动中获奖,58篇文章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
深化交流协作,构建“开放型”理论研究格局。坚持“向外远眺拓视野,向内转化促发展”的研究道路,积极推动跨省域联动协作,实现学术信息、前沿动态、主流观点等检察实践资源有效供给。西宁市检察院参加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检察机关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司法协作机制联席会议,推动五市检察机关进一步在办案实践、理论交流、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多元协作平台,市检察院撰写的《检察权运行制约监督机制下的检察委员会工作探究》在此次主题征文中荣获二等奖。整合各地优势资源和人才力量参与文章写作、课题申报、理论研学等工作,城北区检察院与浙江省建德市检察院合作申报的《数字时代检察机关涉案数字资产处置与监督机制研究》获最高检应用理论研究课题立项。 围绕中心大局,树牢“服务型”理论研究理念。服务保障“五个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目标,落笔经济运行、生态保护、民生保障、风险防范等重点领域,市检察院领导带头撰写《西宁市检察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黄河上游湟水流域(西宁段)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实证研究》,为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基层检察院撰写的《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 不断推进城北检察工作现代化》《大通检察院重复信访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等文章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注入了检察智慧。市检察院干警参与撰写的《以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研究》在第25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获三等奖。 聚焦主责主业,践行“效能型”理论研究宗旨。充分发挥“智库”“参谋”作用,注重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的有力举措,突出理论研究的实效性和功用性。如:《浅谈检察机关行刑反向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针对实务中的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轻罪治理体系的检察实践探索》立足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构建“治罪”与“治理”并重的轻罪治理体系建言献策;《检察公益诉讼与数字检察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机制研究》围绕深化实施数字检察战略,研究优化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路径;《未成年人保护中检察机关事前法律监督的路径探索》着眼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检察实践作出有益探索,获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突出以点带面,打造“辐射型”理论研究模式。市检察院党组将调查研究作为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发展、提升干警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院领导全程参与文章撰写和研讨指导,两级院领导共参与完成调研文章22篇,辐射带动百余名干警参与调研工作,共撰写文章81篇。2024年,城中区检察院被确定为全省检察机关理论研究基层示范院,“浪花微蓝”研学沙龙吸引多家兄弟单位观摩“取经”,深化“检校合作”、“梯字式”整合力量、“一体化”机制探索等成功做法被推广“复制”,经验材料《培厚理论研究成长土壤 构建检察理论研究新格局》在《中国检察官》刊发,开启了以“头雁引领”带动“群雁齐飞”的理论研究工作新篇章。 下一步,西宁市检察机关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从政治上着眼、从法治上着力、从理论上着笔,结合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适用疑点、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重点、社会关注热点、深化改革难点等内容进行选题,敢于破题攻坚,以务实、丰富、有效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大局工作和办案实务,为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